大海中文网 > 非典型民国日常 > 第11章 发

第11章 发

大海中文网 www.dhzw.cc,最快更新非典型民国日常 !

    第十一章

    这个时期,报业和出版业已经完全市场化运作,到了现在,沪上出版界已是人才济济,精英荟萃。这个是法国留学归来的编辑,那个是日本留学回来的校对……

    福州路之望平街,从前人们都称它“报馆街”。因为这一条街道虽然不长,然而报馆却很多。沪上的各大报馆差不多尽在于此。不过到了现在,关的关,迁的迁,所存在者只有《申报》、《晨报》、《民报》几家。《时报》和《时事新报》早已将编辑印刷部分迁到小花园及江西路去,望平街上仅设一发行机关和编辑部分。

    《申报》的报馆就设立在沪上,除了主报《申报》,还有一些副刊。编辑部每天都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当然,要以海派居多,京派的大多都投稿去往了北平。当然,海派与京派之争我们容后再议。

    这天副刊《自由谈》的于编辑照往常一样地上班,开始审阅稿件。这件事情他做的挺熟的了,不合格的稿件就退回去,合格的就暂留,然后再开始进一步的筛选。实在难以取舍的就附上自己的意见交给主编。

    他照例打开一封稿件,漫不经心地看了下去。

    大致说来就是一个书生在野外被毒蛇咬伤之后,晕倒在河边,被一个清丽的陌生女子救了的故事。那名女子在书生醒来之后,仓惶逃离,只遗落了一只珍珠耳坠。

    “那是一颗浑圆的珍珠做成的耳坠子,极其漂亮,在阳光的照射下,隐隐泛着莹润的光辉……”

    这个作者肯定是个女人,把一个耳坠子描写得这么详细做什么?男人才不会在意这些东西,男人甚至连耳环和耳坠的区别都说不上来……于编辑漫不经心地想着,不过字写得不错,文笔也还通顺流畅,看得出还是练过的……然后果断跳过这一段如果是女人绝对不会跳过的描写,再继续往下看去。

    然后是一见钟情的戏码,书生爱上了那个救了他的女子,日日到河边去期望再见到她一面,然而佳人在水一方无从寻觅,书生只能对着那一只珍珠耳坠,睹物思人。相思入骨,书生理所当然地病了。

    马马虎虎,老套的剧情,但胜在字写得赏心悦目,文笔也流畅舒服,让人顺顺当当地看了下去,没有任何不适。于编辑打了个哈欠,接下来就该是重逢的剧情了吧?那女子肯定是什么山精鬼魅,野外突然出现的漂亮女子……没有什么问题谁信呢?让他猜猜,是深夜潜入书生房间内找回遗落的耳环,还是在河边偶遇呢?不管怎么样,主编绝对是不会喜欢这样才子佳人相爱相恋的故事的。

    书生的母亲见自家儿子病了,忧心忡忡。那一日,母亲端来了一碗河蚌汤:“今日村里的渔夫新打上来的一只河蚌,听说你病了,送与你熬了汤补补身子。你是没有看见,那河蚌那么大,怕要成了精了……”

    书生心不在焉地听着,一心想着那个女子。为了赶快打发掉母亲的啰嗦,他接过那碗汤,一口饮尽。然而碗里还有些什么东西,碰着碗壁,发出一声“叮咚”的响声。

    “书生放下碗,只见碗里有一只耳坠,那是一颗浑圆的珍珠做成的耳坠子,极其漂亮,在阳光的照射下,隐隐泛着莹润的光辉……”

    于编辑:“……”

    明明是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照入了编辑办公室,洒在他身上。明明该察觉到这冬日里难得的暖意的,可是于编辑却绝得周身发凉。

    正好是要下班的时候,隔壁办公室的那些同事们呼朋唤友地说:“下班下班!下馆子去喽!”

    于编辑浑身一震,回过神来,高声喊道,“等等我!”然后匆匆收拾好东西,和他们一起去了。

    ………………

    沪上的新闻事业当时十分发达,报社的职员收入是“与年俱增”的,以《申报》待遇最高,但大体上差不多:一般的编辑、记者月薪80至100银圆,像徐铸成和顾执中这样的“名记”170银圆左右。高级职员的月薪在200至300银圆之间,年底同样发一个月双薪和奖金。1

    于编辑其实挺年轻的,年轻人总爱和年轻人玩在一块。这一起去下馆子的都是些年轻人,那些年长的人才看不上年轻人这样“铺张浪费”的行为的,一个个下班后都老老实实回家去了,家里有老婆给他们做了饭。但是年轻人觉得“下馆子”的意义也不仅仅是“下馆子”,还有着联络感情这一层面的意思。

    闹哄哄地坐下之后,开始点菜,饭馆的老板推荐说:“今天我们这里新进里一批河蚌,那个头可大了!绝对足够新鲜!”

    于编辑闻言一个激灵:“不要!”

    “怎么了?你平时不是最喜欢这些河鲜海鲜之类的了吗?”有人问道。

    “我今天审稿的时候看了个故事,我完全没能料到这个故事的结局居然会是这样!”于编辑无奈道,“那故事是这样的,一开始是一个书生被毒蛇咬伤,倒在河边……”

    等于编辑把故事说完,满座寂静。

    “等等等等,我想求证一下我有没有理解错。”同事问道,“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那个救了书生的神秘女子其实就是那只河蚌成了精,化作了人形?对了,河蚌是能产珍珠的,那只耳坠是珍珠做的。”

    于编辑沉重点头。

    戴眼镜的小记者心直口快道:“所以说在这个故事里,男主角把女主角给吃了?”

    于编辑沉重点头。

    “太狠了。”同为编辑同事摇着头叹息,“你说写这个故事的是个女人?那这个女人简直是太狠了!”

    “看那写的字,应该是个女作者没错。”于编辑想了想,道,“我记得笔名似乎叫做……向晚?好像还在其他报纸上发过什么文章……”

    “那就对了!”同事路编辑一拍桌子,“你看,古时候不是有句诗是什么‘向晚意不适’么?她自己心里不舒服,也要来让我们心里不舒服。”

    满座忍俊不禁。

    “那这篇稿子你绝对发不发?”有人问道。

    “发!”于编辑狠狠道,“让更多人不舒服去吧!”

    ………………

    或许是托邮政局上班的那位女职员那几句“大作家”的福气,向晚晚的写作之路算是逐渐走上了正轨。

    那天收到《自由谈》小说板块一位姓于的编辑的来信,于编辑在信中表示,总编辑很欣赏向晚晚的那篇不过三千字的小说《珍珠耳坠》,觉得这篇文章“很好地讽刺了那些低俗鸳鸯蝴蝶派”,想法很好,欢迎继续向《申报》副刊《自由谈》投稿,稿件不限于小说,杂文、文评之类的也可以。

    最后,于编辑表示,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吃那些海鲜河鲜之类的东西了。

    这个故事的灵感其实不是向晚晚的原创,以前在哪里看过来着记不清了,但是在某天晚餐桌上出现的一道河蚌汤让她忽然灵光一现,当时脑洞大开,遂成此文。投出去也只是想要身体力行地作一番市场调查,试探一下旧历时期众人对类似题材和脑洞的接受程度。

    白奕秋看过之后,也明确对向晚晚表示未来几天请不要到菜市场买海鲜河鲜之类的东西,买了他也不会做。

    只能说普通人的接受能力太低下了,不过想当初她也是这样的,上完解剖课一段时间之内都不太想吃大片牛肉。

    可是她现在已经不是普通人了!向晚晚雄心百倍地想。

    ………………

    向晚晚想,不能总这样下去,写稿子不是什么金饭碗,尤其是在风云变幻的现在。

    世界变化得太快,时局是动荡而变化的,沪上的新闻业小报也变化得很快。

    沪上小报风行以来,中间也有过不少的变化。比如之前骆无涯氏首创了一种横四开的刊物《荒唐世界》,专载嫖赌吃玩等荒唐事务,很是风行一时。后来叫《xx世界》的报纸,多至不可计算。当时读报的人们,谓之“世界化”。

    又不多几时,康驼背氏也发行一种横式小报,题名《牵丝攀藤》。这四个字本沪上社会上一句俗话,是表明纠葛不清的意思。出版以后居然也是哄动一时,几乎有打倒小报业巨头《晶报》的势头。然后投机的人瞧得眼红,于是你出一张《瞎三话四》(吴语方言,意指无根据的推测,不符事实的言论。),我出一张《阿要气数》(作者不知道什么意思,知道的同学可以科普一下。),报名越出越离奇,文字越刊越不堪。后来终于被当局所注意,被查水表了。于是陆续休刊,停锣息鼓,各各关门了。2

    以后会怎么样,向晚晚不了解,但是完全可以揣测一番。之前的时候,沪上小报上,鸳鸯蝴蝶派大行其道,兴盛至此已经走入了颓势。从于编辑的来信便可以看出,《自由谈》的总编辑是看不上鸳鸯蝴蝶派的,认为它是单纯追求“猎奇”、“消遣”的趣味性和颓废倾向的。

    ………………

    现在是1936年年末,这一年要过去了,然后往后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向晚晚也说不上来。

    偶尔她也会想,自己是何其幸运,每日报纸上报道的那些战乱仿佛都离她很遥远,一觉醒来,所处之地还是那个安宁祥和的人世。每天就这样得过且过这,拒绝去向那些遥远的事情,总是希望,这样安定和平的日子多一天,再多一天。

    然而这毕竟不是那个和平的年代。这个时代的神州大地战火疮痍,向晚晚是知道的。然而她现在所身处的沪上,即使内里已经暗潮汹涌,却还保留着它表面上的浮华与安宁。那些战乱仿佛离她很遥远很遥远,来到这里这么久了,向晚晚都还没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华大地的动荡不安。

    或许战火快烧到沪上了,然而现在的沪上还沉浸在纸醉金迷的梦里,不愿醒来。